装修公司全包虽省心,但易暗藏陷阱,如材料以次充好、增项加价、合同模糊等。要避免被坑,需在选公司、审合同、盯材料、控增项等环节多留意,明确权责与细节,才能让全包真正省心又省钱。
装修公司全包要注意哪些被坑
1、材料陷阱:
坑点:合同只写“知名品牌”却不注明具体型号,实际用品牌旗下低端产品;宣称“环保材料”,但环保等级不达标。
应对:要求在合同附件中列明材料品牌、型号、规格、环保等级(如板材需E1级及以上),并约定“材料到场需业主验收签字后才能使用”,留存样品备查。
2、增项加价:
坑点:低价签约后,施工中以“户型特殊”“工艺复杂”等为由增加项目,如墙面基层处理、水电改造超标等,不补钱就停工。
应对:签约前要求公司出具详细报价单,明确“漏项由公司承担”;在合同中约定“增项费用不得超过总造价的5%”,超出部分业主有权拒付。
3、合同模糊:
坑点:合同中施工工期、验收标准、保修范围等条款模糊,如“工期约60天”“保修按行业规定”,出现纠纷时难以追责。
应对:工期需明确起止日期及延期赔偿标准(如每天按总款0.1%赔付);验收标准参照国标(如《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》);保修需注明基础工程(水电、防水)保修5年,墙面、地面等2年。
4、施工缩水:
坑点:偷工减料,如防水只刷1遍(标准需2-3遍)、瓷砖铺贴不留缝、电线接头不烫锡等,影响居住安全。
应对:关键节点(水电改造、防水、吊顶龙骨)到场验收,拍摄视频留存;要求公司提供施工工艺标准并写入合同,不符可要求返工。
如何判断装修公司全包报价是否合理
对比3-5家公司报价,过低(比市场价低20%以上)可能藏增项;查看报价单是否包含人工、材料、辅材(如水泥、腻子),避免漏项;询问“套餐外项目”收费标准,防止后期加价。
全包过程中发现被坑,该如何维权
先与公司协商,依据合同要求返工或赔偿;协商无果向装修行业协会投诉,提交合同、付款凭证、施工问题照片等证据;仍无法解决可向法院起诉,或通过媒体曝光倒逼处理。
装修公司全包的“坑”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合同漏洞。业主需提前做功课,选口碑好的公司,细致审核合同条款,全程监督关键环节,留存证据防纠纷。只有主动规避风险,才能让全包模式发挥优势,实现省心、放心的装修体验。